新意文化网>>绩溪>>旅游观光                                                    

 
山深风近古
 

作者: 潘小平  来自潘小平在线
 

  至今在徽州的一些大山里走,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它古朴的风俗。

  这当然是指深山。第一次体会到这一点,是在绩溪城东25里的龙须村,登源水之滨的一个小村落。登源水是绩溪境内最有名的大河,古称登水,全长55公里,上游多跌水,水势峻湍。称“水”的河流都比较古老,比如河、汉、淮、洛,最早都是称“水”,所以这里的“河”是指黄河。古人拿河流不叫河流,而叫大水,这就是为什么看见登源水的名字,我心里有很讶异的喜悦。登源水的下游,水势渐缓,两岸密集着古老的村落。从河上望去,不少村子依山面水,或沿溪筑街,地势却都高低错落,宅基相差有时能达百十级台阶。有一些木桥或石桥,连接着村庄与田畴。如果你走进去,会发现一般的村落中,都有一块或几块较大的平地,供村民们聚会或娱乐。这块平地叫做“坦”,山区的“坦”难得。过去,祠堂前有祠坦,寺庙前有寺坦,万年台前有戏坦, 都是公共场所。万年台是指戏台,在别处似乎没听说过这么个称呼。

  当我们在戏坦前站着的时候,恰有一队迎亲的队伍从边上经过。大红大绿的陪嫁,一担一担,一抬一抬,由送亲的人抬着,或是挑着。山区不比平原,可以用拖拉机或者“小江淮”送亲,崎岖的山道,只能这样抬或者挑。也因此,古老的送亲仪式,在徽州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一身大红的新娘,由她的娘家兄弟背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边上,她的姊妹为她打一把大红伞,亦步亦趋,再后头,才是同样穿得大红大绿的送亲队伍。那打伞的姊妹未必是她的亲姊妹,却一定是一起玩大的好姊妹,这时候送她出嫁,心里、脸上,都有些恋恋不舍。没有发现新郎,这沿于古老的习俗。在过去,男方的代表,仅只媒人和四个男丁,他们带着一担礼品前来迎亲,要在付出“大门礼”、“小门礼”、“门闩礼”、“开门包”等等一系列礼钱之后,女家才会把门打开。不知这些习俗,今天是否还保留着。那些大件上,洗衣机、电冰箱、彩电,都贴了大红的双喜字;枕头、被褥,都用宽宽的大红布带捆着,打着十字结,露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有好几床踏花被,分别由几人挑着,想必是值得炫耀的陪嫁。它们是从城市的大商场里买来,代表了山外的时髦。没有鼓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花轿。即便是在徽州,古老的徽州,花轿迎亲也不存在了。我只在西递水口前的空场上,棠樾鲍氏祠堂的大门前,看见过用于商业经营的花轿。有一些游客,非常游戏性质地坐上去,让化装成轿夫的村民抬——颠。这时鼓乐齐鸣,气氛喧闹,边上很多人围着看。也不过三五分钟,轿夫们便停下来,收轿,收钱。

  旧时的徽州迎娶,当然要复杂得多。曾在一些深山里的人家,看到几份“鸳鸯礼书”,大红或是梅红纸印制,民间木版雕刻。书为两折,封面是竖排“鸳鸯礼书”四个字,周围饰以孩童和鱼龙麒麟等吉祥图案;打开来,是一副类似联语的话,上句是:乾造癸丑十月十三亥时;下句是:坤造甲寅辛未庚时丁亥。横批为:亲允大吉。这两句话,是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所以每一份“鸳鸯礼书”上的联语都不一样。比如另一份就是这样写的:乾造壬戌壬子丙申丁丑;坤造壬戌辛亥壬午已酉。这两个人生于同一年,一般大。

  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作好合”,“合”是合什么?合八字。

  只有当八字“合”上了,所谓经男方“批书”以后,才能谈得上其他。

  这份“批”过的礼书,要和彩礼一起送到女家。

  徽州因为雕版和印刷都比较发达,民间印制的这类小玩意很多。旧时除夕,平原上的人给晚辈压岁钱,给就给了,顶多用一小块红纸包裹一下,但徽州却要印制专门的钱袋,称为“红纸包”。从这些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徽州人的商业头脑。徽州红纸包,后来已经不单单是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商人们相互应酬,或是官商间的交易,也送红纸包。所以上面印着这样的字句:相遇诸途,相揖而起。其言惟何,恭喜恭喜。

  这样,即便是行贿,彼此也不会太尴尬了。

  不知我们今天所说“红纸包”,和这个有没有联系。

  但古人说风俗与化移易,经过这么多年的移风易俗,“鸳鸯礼书”这样的礼仪,恐怕早已不存在了。不过山里的变化,总是要比山外迟缓得多。而且同是徽州,因为现代公路的贯通,在位于新安江谷地的西递一带,受平原生活的浸染,风俗民情也要比我后来到的一些绩溪的山中,变化更大。本来绩溪的得名,就是因为山川溪水萦流交错,可见交通要不便得多。《寰宇记》上说,“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绩”的本意是麻线绞集,所以可以想见绩溪山水的丰饶与美丽。

  最先,当我们到达绩溪县城的时候,感觉上城里好象也没有什么人,街道上的房屋店市都在阳光里静静地站立,风俗画一般。不像平原的县城,人们摩肩接踵。徽州的县城都不大,人口也少,绩溪尤甚。这还不单单是地域的区别,我想所谓地缘文化,涵盖的东西要丰富得多,有些东西我们只可以感到,而无法说出。绩溪县城,本是歙县的华阳古镇,所以旧时人说绩溪乃“蕞尔小县,弹丸之地”。“蕞尔”是形容非常非常小的样子。苏轼之弟苏辙,曾于元丰八年(1085)知绩溪县事,有惠政。所以绩溪人至今,仍以苏辙做过他们的县令而骄傲。

  绩溪县城保存完好而又独具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是处于绩溪中学院内的明伦堂考棚,规模不大,一样的白墙黑瓦,门前一对小小的抱鼓石。不知前清的读书人,在里面怎样应付那令人头疼的科举考试。记得曾读过陈独秀的一篇文章,把清代的科考痛骂得一塌糊涂,连带着痛诋南京的考棚,也是好一通大骂。

  陈是一个性情激烈的人。

  我们到绩溪来,是在行程的最后,这之前一直是盘桓在黟县和歙县一带。所以与“徽州”名称相关的徽山、徽水和大徽村,直到这时才见到。据嘉庆《绩溪县志》称:徽山在县城西北十多里处,有徽水出其阳。紧傍着徽水,是一条直通旌德的官道,如果是清晨路过这里,会有云气缭绕。不知是一种什么景象。徽州的官道都是青石铺就,不像平原上,是土路。这条官道古称翚岭驿道,南起县城西门,过大徽村然后一路逶迤而越翚岭,全长36公里,是著名的徽、宣、池通道。走在这样寂寂无人的古驿道上,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徽州历史的古老。偶尔的,能看见古道旁坍塌的亭子。那是茶亭,或是路亭。旧时山路迢迢,行旅艰难,民间视建路亭、茶亭为善举,所以古徽州的主要道路上都是“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由邻近的村落挨户轮年当值。多数茶亭,还赠借给夜行的客人火把和灯烛。在漫长而黑暗的山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而在白天,有些卖豆腐的挑子,在里面歇息。徽人生性勤俭,在过去,丈夫出外经商,往往经年不归,妇女在家,为免冻馁之虞,就要精打细算,豆腐已是平常农家难得一见的菜肴了。黟县民谣有“黟县妇女实可怜,说起苦来苦难言,丈夫出门作生意,千里万里赚银钱。生意一失回家转,腰里没有半文钱”的哭唱,可见非勤俭不能够防患于未然。我曾在西递街头,买得几块腊八豆腐,和毛豆腐一样,是徽州特产,我想它们最初的制作,都源于节俭,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风味了。

  饮食中,最能看出文化形成的地域性因素,所以我们提到饮食,往往爱说饮食文化。较为典型的,是一品锅。那是在上庄,乡政府出面接待,应我们的强烈要求,特地上了一个 “一品锅”。现在,就是在绩溪当地,也不太上一品锅了,为的是过于简慢,规格不高。一口铁锅端上来,放在桌子正中,里面一层层铺着鸡、肉、菜蔬、耳蘑和蛋饺。油很重,徽菜的特点是重油、重火、重色。据《歙风俗礼教考》上说,徽州大富之家,“日食不过一脔,鸡非祀不用,羊唯大祭用之。”“脔”是指切成小块的肉。在过去,徽州普通人家,也只是过年的时候,才上一只一品锅。这样,酒菜、饭菜、汤菜,一只锅里都有了。又因为难得吃一回,就特别要颜色重、油放得多。胡适出任美国大使时,在使馆不止一次用一品锅请客。这一方面是怀旧,一方面也是节俭。徽州本地缺米,由此形成了节俭的饮食风尚。徽州人家腊月里腌制的火腿,在过去,是要吃上一年的,而一年的油水,也都在这些腌腊里面。

  徽州人家,今天的生活仍很俭朴,路过一家,正在烧饭,进去看看,饭是米饭,菜是蚕豆瓣炒雪菜,但窗明几净,灶头洁净如洗。

  梁上吊着的火腿上,贴着大红“寿”字。

  真不敢相信,鲜衣驽马,往来平康间的徽州商人,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曾在资料上读到,明清之季,卜居淮扬的徽商,起居繁华,饮食豪奢,日日置酒高会,挥金如土,带动东南一带的社会风习,也由俭朴向奢侈转变。清代十大菜系中的两个菜系,徽菜和淮扬菜,都是属于徽州文化的范畴。所以在清代,徽菜馆遍布全国,仅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武汉、芜湖等地,历史上就出现过200多家徽菜馆。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饮食业中徽菜馆的数量,仍仅次于扬州菜馆。徽地岭谷环绕,林竹遍布,溪水清澈,适宜于各种珍奇动植物的生长,所以徽菜多是以山珍野味为原料。过去读清人笔记,经常看见官场应酬中,有“一品锅”的字样出现,那是由于徽商流风所至,将徽菜带到了京都。据野史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因亏空罢官,在返京的途中病殁。慈禧与母、妹扶柩北上,一路上真是凄凉万状,以泪洗面。哪知路过清江浦时,时任清河知县的吴棠忽然致送了三百两银子。他同时送上的,想来还有一个“一品锅”。

  大徽村在徽州的地方史上名气很大,但实地寻访以后才知道,这个村落,早在清代的县志上就已经被称为古迹了。它不知毁于哪一次的洪灾兵燹,现仅在徽溪北岸的田畈留下麒麟街的旧名。世事真是沧桑啊。而未毁之前,大徽村是一个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大村落。

  但仍能看出,这一带的村子非常古老,有的地方,还依然用木榨榨油。人家的八仙桌上,摆的也还有民间锡匠打造的锡壶,和藤编的暖窝。把装了开水的锡壶放进暖窝里,能够保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热水壶。徽州多藤,也多竹,因此藤编和竹编的器皿,都非常精致。让我惊讶不止的,还有一种站桶,是给周岁以下的孩子用的,站在里面,不会跌交。而制式相仿的火桶,也大大超出了我的经验之外,冬天,人们坐在桶上部的隔板上,脚下,是点燃的炭结子,可以暖脚。
徽州山里的冬季,想来会比平原上冷得多。

  因为春节刚过,一些人家的门扇上方,还贴着鲜红的钟馗图。是典型的徽州民间木版画,印制后以色线勾勒。宋沈括《补笔谈》上说,“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唐明皇题句:嫉恶状元,斩邪将军。”所以徽州人家的钟馗图上,大多有这两句话,也有的在上头,刻上“唐封钟进士”的字样。徽州民间,似乎钟馗崇拜比较厉害,比如傩戏中,就不仅有舞钟馗,还有钟馗醉酒,钟馗嫁妹等等。也有将钟馗图,悬挂于卧室的上方的,是禁止妖孽入内的意思。

  在徽州,钟馗图、麒麟护子图,等等,统称为民间纸马,主题多和崇拜、禁忌有关,有一定的模式,刀法朴拙。而且我们过去一般看法,安徽剪纸是在皖北蒙城、亳州一带,深入徽州后才知道,徽州不仅有剪纸,剪纸风格,还很是别具一格。相比较而言,徽州剪纸,厚重简洁,比较突出的像《穆桂英教子》和《武松打虎》,是一位名叫郭享子的86岁的老太太所剪,据说均是脱手剪,一剪剪成。从画面上看,并不讲究对称,比平原上的剪纸,更多地保留了古人的意趣,有一点画像砖的味道。

  摄影:温晓龙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