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胡雪岩

 
《胡庆余堂》史话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  

  胡庆余堂坐落在杭州市区吴山脚下,设在其内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国内惟一的国家级专业中药博物馆,也是国内惟一一家以企业名命名的国家级博物馆。该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杭州灵隐寺、六和塔、岳王坟并为杭州四大人文景观。置身于古色古香、极具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古建筑群内,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是乃仁术

  杭州胡庆余堂刨立于清同治13年(1874年)。创办人胡雪岩当时拥有土地1万亩,白银3千万两,为国内首富,产业遍及钱庄、当铺、丝绸、茶叶、军火各业。又因资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而以军功赏加市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红珊瑚。皇帝并赏穿"黄马褂",特赐紫禁城骑马。按清朝惯例,只有乾隆年间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故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为何要办一家药堂呢?
 
  走进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营业大厅,抬头可见高大的青砖门楼上携刻有"是乃仁术"四字。这四个字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的动机,也就是这四个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医者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众多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人生理想,其根源则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儒教社会中儒家的核心思想——一?quot;仁"字。在儒家文化中,有句话被无数士子铭记,耶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就是"仁"的一种表现。胡雪岩在事业鼎盛之时花几十万两银子创办胡庆余堂,自不是为其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兼济天下"的理想。这也是胡庆余堂得以成功并名垂后世的原因。

以仁立业

  "三聘经理"和"送药三年"两件事,折射出的正是胡庆余堂以下"立业的精坤。
 
  胡雪岩钱庄学徒出身,不熟悉药业。然而,他深知这个大药堂经理人选之重要。故于上海《申报》等报章上刊登广告,招聘经理。这天,国药号筹建处来了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求见胡雪岩。见到胡雪岩后,他就掏出一把算盘打了一通,声称自己精于算计,如果当了经理,保证两年内可赚10万两银子。胡雪岩一笑谢绝了。几天后,又来了一位应聘的小店老板。他的经营经验是以稳求胜,先赚小钱,再赚大钱。胡雪岩笑笑说:"我不是小本经营。"某天,有人偶然向胡雪岩提起,江苏松江余天成药号的经理兼股东余修初很有魄力,但因资金有限,余天成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家药号。胡雪岩立即亲去松江登门求教。余修初倪倪而谈:要成大气候,办大药业,就必须不顾血本,以大资金投入创办药厂、药号、药行和门市一条龙。其次,办药业者,须以"仁术"为先,不应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如此,上天才会给以回报。否则,不如去多开几家当铺、钱庄更易赚钱。胡雪岩一听大喜,当即以重金聘其为胡庆余堂第一任经理。
 
  胡庆余堂背靠的吴山,杭州人称其为"佛山"。山上庙宇众多,上山进香的香客终年不断。胡庆余堂开张不久的一天,从吴山上下来一批香客,说的都是湖洲一带口音,衣衫简朴,均为普通农家。其中一人因发瘫昏倒,被众人冶进胡庆余堂店中。胡雪岩在内堂听说此事,便赶到店堂,不仅命人抢救昏倒之人,还给每人都送上一包,痧药。香客们谈起,湖州一带本是富庶之地,近年因战乱而民不聊生,瘟疫大起,胡雪岩听后不住叹息。香客们临走时,胡雪岩送了他们一瓶辟瘟丹和大包的瘫药,托他们将药送给无钱买药的病人。香客们即拜而去后,胡雪岩当即决定,派伙计到水陆码头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费赠送痧药三年。店内职工对胡老板如此大方赠药殊为不解,经理余修初笑道:"是乃仁术!"
 
  胡雪岩要的正是将这"仁术"发扬光大,将国药事业发扬光大。于是,一个不熟悉药业的人,写下中国医药史上这浓重的一笔,写下中国医药史上这辉煌的一页。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