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胡适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作者: 智效民  2004-06 云南人民出版社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介绍的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有科学家任鸿隽、文史学家陈衡哲、社会学家陶孟和、政治学家张慰慈和张奚若、教育家蒋梦麟和朱经农、语言学家赵元任、地质学家丁文江、出版家王云五、诗人徐志摩以及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段锡朋、吴健雄等人。他们既是胡适的同学、同事、学生,又是胡适最好的朋友,更是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奠基人。

            作者:智效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胡适注定是值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大写特写的一个名字,“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可见一斑,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过一次全国性的批判运动之后,胡适成了他昔日朋友们噤若寒蝉的名字,那一群人的身影瞬间引退到重重迷雾之中。终究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过去,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已不再只是简单地用是与非、对与错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从这个角度上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吹去了覆盖在历史书页上的厚厚灰尘,让我们从零散的往事片断中,一寻那一代人的怕与爱。

  丁文江是谁?张慰慈又是谁?还有段锡鹏……除非是学界中人,今天清楚这些名字以及他们故事的人恐怕并不会多,但在当年,他们都曾是风云一时或者壮志满怀之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是这般的无情,连胡适都要在多少年之后才能逐渐得到应有的公允评价,那么站立在他身后的许许多多人物,又如何能垂名青史而被广泛地关注呢?《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不是一部分量十足的系统论著,而是只着眼于与胡适有过较亲密交往的人群,包括他的同学、同事、学生或者朋友,告诉我们一些曾经存在却又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人与事。尽管从这些零散的历史资料,我们还是无法对他们的一生有多么清晰的了解,但正如书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胡适是他们一群人当中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

  无论是科学家任鸿隽、文史学家陈衡哲,还是社会学家陶孟和、教育家蒋梦麟等人,他们都曾经是胡适交往频密的朋友,更是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奠基人,而大致相同的留洋生涯与生活阅历,使得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中的重要流派。相对于传统派的保守和革命派的激进,他们呈现出来的是完全有别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面:他们对民主、自由、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他们在人格上的独立追求,他们在学术上的开创,他们对政治的热忱,即使时间又推进了几十年,仍足以让今天的我们肃然起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根基打得比较好、路子走得比较正的群体”到上世纪50年代后,很快被人们所遗忘。那个年代距离我们并不远,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

  我无意也无力对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的思想水准与社会价值取向做出评判,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人和事,即使他们没有最终成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出场,至少我们曾经以为完整的历史,其实是有着很大的缺失,后人也就无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律。作为在混乱年代中出现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他们的清晰显现,为我们在思考那一段历史中出现的困惑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拼嵌出了一幅较为真切的历史。他们未必改变了历史,却实在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群。

  这一群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未有共同的口号与纲领,更未有完整的组织与结社,将他们放到一起来说的,自然是他们相差无多的社会理想,更因为这一位集中体现了他们理想的人物——胡适。在《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当中,篇幅较长而且真正值得一读再读的,我以为是《胡适与蒋介石》一章,不知道是否出于压轴或者总结性的考虑,作者要放到最后一章来讲。事实上,胡适与蒋介石之间的交往,正可以看作是胡适一生与政治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还无、欲罢不能的生动写照,缺少了这一章,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胡适的一生际遇,也无法真正理解为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意中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胡适曾向蒋介石建议,让他以“无智、无能、无为”治国,如此放言无忌,蒋介石竟还不恼,有人说“在自由中国,只有胡适一人享有言论自由”,这是不是也说明点什么呢?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写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以为说得都对,胡适正是这么一个既矛盾又和谐的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又何尝不是?

片断选读及目录

胡适与吴健雄

     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然而她最崇敬的恩师,却是对物理一窍不通的胡适。如今文理两科壁垒森严,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恐怕是大陆学者至今不能问津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胡、吴的师生关系,是在上海中国公学时建立的。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的中学公学因学潮难以为继,无奈之下聘请胡适回母校担任校长。胡适上任后,马上进行整顿,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也由三百余人猛增至1300人左右,而吴晗、罗尔纲、吴健雄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学文科的吴晗、罗尔纲出自胡适门下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作为数理学系的一名普通学生,吴健雄与名闻遐迩的胡校长又能有多少瓜葛呢?原来,理科学生兼学文科,是胡适的一贯主张;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上课,也是他身体力行的一个原则。因此,吴健雄便有幸成为胡适班上的一名学生。吴聪颖好学,成绩超群。她学的虽然是理科,却舍得花大量时间去读文科书籍。有一次,胡适因为吴健雄成绩优异,破天荒地给了她100分。这件事成了胡适后半后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大约两年之后,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健雄也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深造,然而胡适的风范却给吴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并论证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一定律的实验证明却是吴健雄设计完成的。当人们为实验物理学界出现了这样一位杰出的华裔女性而感到意外时,吴健雄道出了个中奥秘:“要有勇气去怀疑已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就是胡院长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

    抗日战争时期,胡适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而吴健雄也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使他们通信和见面的机会稍微多了一些。每逢胡适从华盛顿来到美国西部,他总要看看这位得意的女弟子;吴健雄也借暑假东游之机,去探望自己的老师。从《胡适来往书信选》所收的几封信中人们不难看到,身为师长,胡对吴的生活学习非常关心;作为学生,吴对胡也极为崇敬。然而,这种纯洁的师生情谊也很容易引起误会,为此,吴十分苦恼。有一次,她写信给胡适,在述及她听到当年北大一位女教师爱慕胡适的闲话后,深为感慨地说:“为什么又有许多人最爱飞短流长?念到您现在所肩负的责任的重大,我便连孺慕之思都不敢道及,希望您能原谅我,只要您知道我是真心敬慕您,我便够快活的了。”

    1942年夏,吴健雄正准备与袁家骝结婚,恰适当地报纸说胡适要来这里访问。吴健雄原以为恩师能顺便参加他们的婚礼,却没想到这是误传。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简朴的婚礼之后,为了使丈夫进入RCA(美国无线电公司)继续从事尖端技术研究,吴只得“硬着心肠离开这风和日暖”的加利福尼亚。她在信中对胡适说:“我觉得RCA规模大,设备好,中国将来正需要这样大规模的工业组织,他应该前去得些经验。”1946年,一位美国教授在退休前希望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中国的一所大学,在吴健雄的努力下,这批图书送给了胡适领导的北京大学。吴女士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1962年2月,胡适大病初愈,吴健雄偕同丈夫由美国赴台湾参加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他们一下飞机,便去看望胡适。吴健雄见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也在座,便风趣地说:“你是饶毓泰先生的学生,饶毓泰和我都是胡先生的学生,从辈分上来说,你应该喊我‘师叔’的。”两天后,胡适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也饶有兴致地提起这件事。他说:“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验证‘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起行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还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我认为平生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这话虽有玩笑成分,却也不难看出胡适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他毕竟是这些驰名世界的物理学家的老师。遗憾的是,在这次酒会上,胡适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便不顾医嘱,多讲了几句话,致使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倒地身亡。吴健雄万万没有想到,她与恩师的这次见面,竟会成为永诀。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目录: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
   任鸿隽的启示
   陈衡哲的双重角色
   陈衡哲与三多堂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
   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
   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张奚若:个人是最终的判断者
   朱经农:诗名应共宦名清
   北大功臣蒋梦麟
   丁文江这个人
   自学有方的王云五
   杨家有女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张元济的人格风范
   傅斯年与《大公报》
   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
   决策筹边仗此人
   杨振声与沈从文
   段锡朋:亦儒亦墨亦真诚
   胡适与吴健雄
   中国第一支小提琴曲的作者——李四光
   乐于游人夹道看
   想起萧公权
   蒋廷黻的告别演说
   梁思成与林徽因
   愧对李济
   “二唯”之间读贺麟
   吴晗论贪污
   丁声树与《现代汉语词典》
   《大公报》的“三驾马车”
   张季鸾办报秘诀
   王芸生的悲剧
   王芸生的几个轶闻
   陈独秀的一篇反贪檄文
   李大钊论山西
   被遗忘的思想家常燕生
   吴宓与常燕生
   冀贡泉与纽约《华侨日报》
   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
   溥仪与斯诺
   胡适与蒋介石
   后记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