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

 
老友与新知 
   

作者:汪亦伦 摘自 池州日报
  
一 老友郭因

  说起老友,当首推郭因,我俩论交已五十余年。

  郭因原名胡鲁焉,绩溪人,著名美学家。曾担任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出版有十多种专著行世,并为国外翻译、出版或转载。关于他的生平和我俩的友谊,这里无须多说,只将他赠我的诗写在下面。诗云:

  一九四八年上半年,我与亦伦兄同在贵池中学教书,志同道合,过从甚密,先后参加革命,一路颇多坎坷。待阳光普照时,都一头白发。天各一方,见面甚少,仅鱼雁频通,藉诉怀念之意,亦伦几次赠诗,因我拙于诗才,久未奉答,今成五言律一首,工拙在所不计。

五十一年前,壮怀多激烈。

互抒爱国志,愿洒盈腔血。

荆棘平生路,阳光满头雪。

衰年各一方,思念无时歇。

  前四句的背景是民不聊生。知识分子感到苦闷、彷徨,不知所措。这时,郭因带着进步思想,来到贵池中学,如吹来一缕春风。郭因在课内外向学生介绍进步思想,启发学生投向革命。不仅学生扩大眼界,认清前途。就是包括我在内有一些教师,也受益匪浅。郭因有很多进步书刊,我曾借《大众哲学》、《新政治学大纲》、《新经济学大纲》,看后,我对革命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郭因这时急于寻找革命组织,考虑是北上还是南下,最后决定去香港,在香港参加了民盟,并奉派去皖南游击队。

  我有一首诗叙述郭因在贵池中学前后情况。

携手石城东,年轻意气同。

常怀家国恨,纵论古今雄。

踏碎城垣月,歌残午夜钟。

明朝君远道,蹈海缚苍龙。

  时间向后推移,全国解放,我仍教书,郭因在合肥省文委工作。一九五七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俩同时异地受到冲击,直到一九七八年我俩得到平反,在漫长的二十一年中,郭因赠我的诗的五、六两句中:荆棘平生路,阳光满头雪。郭因并没有虚度青春年华,以坚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写作,我却浪费了大好时光,一无所得。我有一首《自度曲》词自省云:“昔日同辈,著述等身,我犹一张白纸起步从零。”改革开放后,郭因最早出版的一部是《艺廊思絮》,轰动了全国,当时安大学生人手一册,买不到就互相传抄,张爱萍将军亲自去信郭因索取,郭因又被聘为安大客座副教授。以后《中国绘画美学史》等十多种著作相继出版,博得国内外积极评价。

  我有幸在《安徽文学》写了篇文章,题名是《论坛泛彩——浅介艺廊思絮》。安徽大学学报最近出了期郭因美学研究专辑,我又在该辑写一篇文章,名为《郭因的为人与为文》。

  现在郭因和我都是八十岁上下的人了,正如郭因赠我的诗最后两句说:“衰年各一方,思念无时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新知宋亦英

  老友谈过,再谈新知。

  我经常在报刊上看到有位宋亦英的词,总觉得她比别人艺高一筹,心想与她取得联系,在诗词方面能受到教益,但不知其何许人也。2000年,郭因来贵池有事,我与他谈及此种想法,郭因告诉我,宋亦英不但词好,绘画,书法也好,曾任省艺术馆第一任副馆长,又担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和省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长,郭因女儿胡迟现任该馆文艺信息部主任,二人见面机会多,如有信可由她代转。别后,我果然写了封信并附了一首诗,寄郭因转交。

白发萧萧几度秋,新词蕴藉爱心稠。

   深情梦醒江南月,浩气长笼白鹭洲。

   誉满江淮称国手,功成淝水泛扁舟。

   无缘省识春风面,愿得吟笺一纸留。

  下面我对诗三、四两句作点具体事实说明。

  第三句具体事实是这样的:

  宋亦英青年时在上海艺专读研究生,同时又参加地下工作,这时吴文瑞奉新四军政委令去上海有任务,在地下组织单位看到宋亦英,一见钟情,他二人先后奉命到皖南游击区,经同志介绍结婚。全国解放后,二人到合肥工作,吴文瑞任安徽省委常委,不幸遇车祸身亡,宋亦英遭此突发的沉重打击,心情无比悲痛。现已有三十余年,还经常怀念先夫,梦中惊醒,所以诗中有“梦醒江南月”。诗的第四句“浩气长笼”的具体事实是,有一次,宋亦英与几位地下工作同志在一起,被国民党警察逮住并押送到南京特别法庭审讯,宋亦英拒不承认,说是同乡在一起闲聊,审讯员看她是个上海女学生,与其他人全不搭配,只好将宋亦英先释放了。宋亦英以一个青年女学生,在敌人的心脏白色恐怖下,临危不惧伸张民族正气,百世流芳。

  这里,再谈最后四句诗的意思,除了称颂她以外,就希望她能回赠诗一首。果然不负所望,胡迟寄来宋亦英信一封,后附词一首,现将词写在下面。《浣溪沙》谢贵池汪亦伦老师赠诗

  秦树燕云路几程,一笺遥寄感生平,

  却惭老朽负虚名。破斧沉舟家国恨,

  离乡背井死生人,当时年少血奔腾。

  这里说点我对词的理解。

  首阙感谢我对她赞颂,她很谦虚,说是“老朽”、“负虚名”。

  下阙她与敌人作坚强斗争,当时国破家亡,而奋不顾身,生死在所不计。

  词后有一小注,说与我素不相识,乃通过郭因转交赠诗。

  宋亦英已八十五岁高龄,我也八十三岁,均垂垂老矣,虽是新知,我甚重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好表达我的感情。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